在香港創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往往圍繞「要花多少錢?」不論是考慮成立有限公司,還是以無限公司(獨資或合夥)起步,理解各項政府費用、專業服務收費、以及後續合規開支,都是降低整體成本與風險的關鍵。下文將從制度與實務兩個層面,深入拆解開公司費用、公司註冊費、無限公司商業登記費用與長期維護成本,並透過真實情境示例,協助預算掌控與策略選擇。
開公司收費與公司註冊費:政府費用與專業費的完整拆解
在香港成立公司,初期費用可分為政府規費與專業服務收費兩大類。政府規費方面,有限公司需要向公司註冊處繳交公司註冊費(即公司成立申請費),同時向稅務局繳付商業登記費及徵費(一般稱為商業登記 BR 費用)。商業登記費可能按年度政策調整或獲豁免部分金額,創業前應以政府最新公佈為準。相對而言,無限公司無需繳交有限公司的註冊處公司註冊費,但同樣需辦理商業登記,故無限公司商業登記費用多數較為簡單直接。
專業服務收費涵蓋公司註冊文件準備與提交、公司章程、綠盒套裝(公司鋼印、印章、股票簿等)、公司秘書服務、法定地址、重要控制人紀錄維護,以及銀行開戶配套等。市面常見的「一條龍」配套會將上述項目打包,費用因服務深度與附加項目不同而有明顯差異。需要留意的是,過於廉價的方案可能在往後加收文件更改、法定申報或年審等費用,導致實際開公司收費高於預期。
除了設立時的開支,有限公司須在每年繳交周年申報費用(Annual Return),逾期遞交的罰款幅度較高;而會計、審計及報稅屬法定要求,也會形成年度固定成本。無限公司則不需要審計報表(除非因其他原因或商業需要),稅務上以個人或合夥層面申報,行政上較為簡化,但承擔無限法律責任。
想進一步掌握市場行情與最新收費結構,可參考專業服務商整理的開有限公司費用資料,對比政府規費、公司秘書方案與合規維護所需的實際預算,便於設定更精準的成本模型。
整體而言,開公司費用並非只看註冊當下,而是要把成立、維護、合規與潛在罰款風險一併納入。對於預算有限的創業者,清楚服務內容與條款、分辨一次性與經常性費用,是避免後續「被動加價」的關鍵策略。
有限公司與無限公司:成立公司費用差異、合規要求與長期成本
選擇商業架構之前,必須把靜態的成立公司費用與動態的營運合規成本放在同一張表評估。有限公司(有獨立法人地位)在法律責任上與股東個人分開,有助風險隔離,亦較容易建立企業信用、吸引合作與投資;但相應的制度要求與成本較高,包括法定帳簿、董事會決議、周年申報、會計與審計、稅務代表、以及重要控制人紀錄的妥善維護等。
無限公司(獨資/合夥)在前期流程與費用上更精簡,多數情況下僅涉及商業登記與基礎開業成本,稅務申報亦相對簡單,適合測試市場的個人或小型服務業者。然而,無限責任意味著業務債務可能牽連個人資產,當業務規模擴大或涉及較高風險(如大量存貨、應收賬款或法律風險高的行業)時,無限責任的代價可能遠高於當初節省的建立成本。
以資金運用的角度來看,有限公司的年度成本結構包含會計與審計費、公司秘書與法定地址、政府周年規費,以及銀行帳戶維護費等,這些被視為「營運必需成本」。無限公司則沒有審計硬性要求,會計安排可以較輕量,短期現金流壓力較小。若營運策略重視品牌與授信、需要與大型供應商或跨國平台合作,有限公司的「信用紅利」往往能抵銷其額外成本。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架構如何,遵循法規與準時申報都是避免罰款與查稅風險的底線。若缺乏合規管理,任何初期節省的成立公司費用都有機會被後續罰款、補辦與時間成本放大。選擇時應以商業風險、客戶類型、資金需求與增長計畫為核心變數,而非僅以短期價差決定。
實戰案例與預算範本:創業第一年如何抓好成本
案例一:兩名合夥人成立科技解決方案公司,目標服務企業客戶。考慮到合約金額較大、需承擔項目交付風險與保固責任,選擇有限公司以隔離個人風險。初期預算包括:政府公司註冊費與商業登記、公司秘書與法定地址、綠盒套裝與文件、基本會計系統與雲端工具、以及銀行開戶與收款方案。由於面向企業客戶,會需要完整的發票流程與審計報表以配合招標與採購,因此將年度審計與稅務代表列為固定成本。若以中等配置估算,首年總成本多落在「設立成本+年度合規」的組合上,雖高於無限公司,但換來的是風險隔離與信用提升,有利於議價與投標。
案例二:個人顧問以無限公司起步,主要提供培訓與寫作服務,交易規模較小、現金流穩定,且客戶多為個人或中小企。為降低初期投入,選擇以商業登記開展業務,不採用複雜的公司結構。費用集中在商業登記、簡易帳務工具與行銷渠道,審計並非法定必要。此方案使第一年現金壓力顯著降低,適合市場測試與快速調整。當收入規模成長、開始與大型企業合作或需要外部投資時,再評估轉為有限公司,屆時需納入變更結構的時間與成本。
在實務上,常見的隱藏開支包括:周年申報逾期罰款、董事或股東資料變更的文件費、銀行帳戶維護費與最低結餘要求、行業牌照或合規審查(如金融、教育、餐飲、跨境電商相關),以及合約審閱與商標註冊等法律支出。若使用過於廉價的設立方案,可能在日後因文件不完整、會計科目設計不當或缺少合規提醒而產生額外補救費用。因此,評估開公司費用時,建議把「服務質量」與「合規支援」一併量化。
建立預算表時,可將費用分為四欄:一次性設立、經常性合規、營運工具與預備金。一次性設立涵蓋政府規費與公司套件;經常性合規包含公司秘書、法定地址、周年申報、會計與審計;營運工具含雲端會計、簽署與儲存方案;預備金則用於變更登記、銀行審查或突發法律需求。透過季度檢視與滾動預算,可及早發現成本上升的風險點,將開公司收費納入可控範圍之內,為擴張與融資預留彈性。
Gothenburg marine engineer sailing the South Pacific on a hydrogen yacht. Jonas blogs on wave-energy converters, Polynesian navigation, and minimalist coding workflows. He brews seaweed stout for crew morale and maps coral health with DIY drones.